搜读云

繁体版 简体版
搜读云 > 国企生存攻略 > 第2章 只要利益不产生冲突,别人的话一般不需要反对

第2章 只要利益不产生冲突,别人的话一般不需要反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在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

用这句话来形容国企沟通技巧简直不要太过贴切,这是本书的第一章,也是进入国企后要遵守的第一个生存守则。

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让很多人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信息的迅速传播更是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八卦之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探讨本应是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可是在企业中,尤其是在国企中,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变成未来某一天的一个助力或者一颗地雷。也许就在你毫不知情的时候,这个助力会帮助你更进一步,当然,也有可能会变成一堵墙,封堵住你今后的所有机会,让你无路可走。

亲身经历1:

很多年前,那时候的我刚入职国企不到两年,当时和某一个科室的副科长关系非常好,暂且称他为A科长。一日下午,我找A科长沟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下午两点半上班,在两点四十分左右的时候就去A科长办公室找他,结果发现A还没有来,当时非常自然的就询问了和A同处一个科室,在隔壁办公A下属具体情况,下面是场景还原:

下午两点四十分左右,我去找A,在走廊的一端远远看见A的办公室门开着,就走到A办公室门口向内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就转身走向该部门隔壁的另一个普通科员房间内进行询问。

我在现场的原话是:

“A还没有来吗?”

结尾语气是疑问式,大家可以自行带入脑补一下。在得到A还没有来的确切消息后,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内继续工作,直到一个小时后再次去找A。

以上场景不知大家看出问题没有?结尾那句看似很普通的问话,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察觉到任何不妥。在工作中发现要找的同事不在,问一下周围的人他到底来没来无可厚非。可结果就是,如果不是因为我和A关系好,很有可能这句话就变成了我和A之间的隔阂,再严重一些,就会让A记恨上我,以后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不配合,在领导那里点眼药,并且我还在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中。

下面是我一个小时后再次找A的场景还原:

在得知A还没来后,我回到了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大概过了一个小说,估计A已经来到单位,便就又去A的办公室找他,这次A端坐在办公桌前正在办公。

见到A的我高兴的说道:“你来啦?我找你有些事情。”接着就走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打算继续询问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此时还看不出A的任何异常,A只是叫我把办公室门关上,说是有些话要问我。丈二和尚的我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按照A吩咐关了门,继续坐回刚才坐的椅子上。

A装作不经意的问我:“刚才来找过我一趟了吗?”

“是啊,你不在我就走了。”

做事大大咧咧的我根本没有察觉到异常,就非常坦然的回答着A的问题。

“我不在办公室你没问问其他人我去哪里了?”A看着我的眼睛乐呵呵的问道。

虽然A表现的和往常一样,但是因为提问过于突兀,此时的我已经察觉到了异常。不过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便就实话说道:“见你不在,我就去问**你来没来,**说你没来我就走了。”

“然后去哪里了?”A满脸好奇自然的样子,让我误以为他只是单纯的想知道我刚才做什么去了。

“然后我就回办公室拟合同去了,对了,说起合同,有个事我还要问你呢,就是……”

A直接打断了我的话,并向我复述了刚才另一个科室科长B告诉他的事情。

原来当时我询问A是否在时的声音大了一些,被隔壁的B科长听到。这个B科长就是属于典型的做糖不甜做醋酸的人。B人品有很大的问题,一路靠着投机取巧出卖别人坐到了副科长的位置上,被很多人恨的牙痒痒。

当时我在得到A不在办公室的消息离开后过了不久,A就上班进入办公室。B和A的办公室是斜对门,挨的比较近,在看到A进入办公室后,B就进入A的办公室,关起门来悄悄告诉A,说我刚才来找过A,发现A没有按时上班后,就在楼道里大声宣扬A迟到的事情,并赶紧去领导处告状A的迟到早退。

试想一下,如若不是因为我和A的关系好,A私下里向我说了这件事情,那么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这段缘由。而我当时的回答还有态度,也正巧消除了A与我之间的误会。否则如此普通的一句日常问话,就会让我和A之间产生隔阂,从关系较好的同事变成了仇敌。

而B的行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从我再次找A,A询问我的一系列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当时A实际上已经对我起了疑心。假如不是因为A的为人还算正派,又是单位里的老人,知道B的品性,很有可能连试探都不试探,直接就相信B的话。那么我在A的心中就会成为一个爱嚼舌根,爱告状、喜欢盯着别人错处的阴险小人。

所以,在国企询问某些事情的时候,声音不但要非常小,能向本人征询的一定要本人征询。比如上述这个情况,我当时就完全可以打电话直接问A他在不在,什么时候过来,或者给A发个信息也是可以的。正是我的思虑不周,在不经意间,让别人借机做了文章。

隔墙有耳四个字在国企生活中会体现的淋漓尽致。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听到了你说过的什么话,也不会知道你说过的话被传递给谁做什么用有什么目的,更不可能知道这些话会被歪曲、添油加醋成什么样子。

碰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天真的寄希望于有人会像A一样,亲自向本人试探求证,我能解释清楚这个误会,完全就是靠运气,在阴暗处还有多少个我不知道的误会存在,而这些我根本连一丝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代入一下,如果你是A,在和我关系一般的前提下,会不会向我求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人会傻到这么做,因为得到的答案必然是矢口否认,不管做没做,当事人都不会蠢到承认自己向领导打了小报告。摆明得罪人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坦诚相见,更不会有人费尽心力的前去求证。B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个特点,靠着出卖别人升到了副科长的职位,不过此人此生应该也就止步于此了。

此事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有七八年,B现在还是一个副科长,权力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多出很多限制,可见日久见人心。望大家以此为戒,在吸取我教训的同时,也一定不要成为B那样的人。

亲身经历2:

长年在国企工作的人都知道,体制内有很多隐形福利,请奖报告就是其中一个特别的存在。比如某一个项目做的非常出彩,在负责该业务的科室负责人非常会做人的情况下,就会吩咐手下写一个请奖报告找领导审批,通俗一些讲就是在工资里做点奖金,给大家增加一些额外收入,而我正是在某次写请奖报告时,因为带了一些个人情绪在里面,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虽然事后修正过来,但是现在想来心中仍然后怕。

有一年我负责的某一项工作,在年底的时候终于艰难完成,其中的心酸和难处可能只有从头跟到尾,组织实施的我才能明白。当时很多同事因为该项工作承担的责任过大、事情繁杂、性价比不高等原因完全不配合,而我作为该项工作的责任人根本无法逃避、推脱,只能靠着责任心和领导的信任硬着头皮去做。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当初那位力排众议起用我的领导,如果没有他的话,我现在虽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科员,但是并不被人熟知,能力也不会得到认可。

当时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真的是放下面子低声下气求了很多人。期间受了太多委屈,感受到了太多的无奈,更是一整年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就连半夜做梦都是在做工作赶进度,一次次从搞砸了项目的噩梦中惊醒。

年底时分,这项工作终于无误完成后,我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不过个人情绪的爆发达也到达了一个临界值,当时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被科长要求写一份的请奖报告,给包括科长、副科长还有所有参与过该项目的人申请奖金。

请奖报告格式一般是第一页写清楚项目内容和完成情况,然后奖励人员名单和奖励金额作为附件附在最后。我写过的诸多请奖报告中,大多数名单列的都是实际参与工作的相关人员,至于奖励金额就没有具体计算公式,弹性范围比较大,完全根据主观想法填写。该项工作因为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参与人数较多,已经达到几十个人的数量,所以附件内容比较多一些。

在梳理参与项目的人员名单时,我心中自然对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以及贡献多少心中有数,更何况我的一直记录工作进度的工作记录簿也可以作为统计依据。在这名单中的几十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参与一次,发现工作性价比不高还需要承担责任后,就直接不再配合开展后续工作。这些“趋利避害”“腹内原来是草莽”的典型国企人让我很是头疼,此类人我在后续章节会进行描写。

写第一版请奖报告时,我所附的人员名单和奖励金额,均是严格按照实际参与人员、参加天数和个人完成工作量进行书写。参与少的自然奖励金额就少,参与多的自然奖励金额就多。那时个人情绪达到爆发阈值的我完全不管不顾,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形成了报告并给我所在科室的科长C过目。

C在看完我写的请奖报告后,对于报告主体内容和人员名单没有意见,不过当场要求我把奖励金额都改成同样的数字,而这个数字实际上就是奖金总金额除以人数。一年的憋屈在那一刻突然爆发,我直接就驳回了C的意见,并说出“如果奖励金额都一样,让那些从头参与到尾的人如何想,以后会不会大家看到这样的工作都只是参与一下,因为反正最终拿到的钱都一样?”类似于这个意思愚蠢至极的话来。

真是发泄一时爽,补救火葬场。当天上午正在气头上的我在和C说完这些话后,还没有意识到我当时所犯的错误。直到中午和大学时候的一个师兄打电话抱怨这件事,还自认为做的公平公正的时候,师兄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发现我上午做的事情说的话错的有多离谱。

在还没有到下午上班时间,我就提前到单位,直接完全按照科长C的要求修改请奖报告内容,并在C到办公室后向C道歉的同时把修改好后的请奖报告请C过目。

看到C和上午完全不同的笑容后我就明白了,师兄中午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上午C在看完我写的东西、听完我说的话后,虽然也是笑容满面,但是心中对我实际早就已经心生不满,C的笑容也不过是敷衍我的假笑罢了。

那日中午师兄在听完我说的前因后果后就分析道,C实际上是想拿这个事情作为一个人情,让自己可以借此机会和名单上的人关系更进一步,彼此联系更紧密。用企业的钱联络自己的感情,在自己不需要花费一分一毫的情况下讨好卖乖,把自己包装成给别人谋福利的老好人,何乐而不为?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就算是这些人没有给C谋求什么利益,关键时刻说几句好话也是有用处的。而我最初的计算奖金方法实际上阻碍了他内心的算计,明明委屈我一个就可以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我却不知好歹,想要在国企中寻求一个公平公正,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错了,自然会让人记恨。

如果当天中午没有给师兄打电话抱怨这件事情,那就还有另外一种结局。按照最初的方案写请奖报告对名单中的人进行奖励,那我就会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得罪所有人。因为C完全可以和名单上的人说他为了这些人的利益和我据理力争,可惜因为我太过倔强无法说服,只能按照我的意见进行申请,到时候所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都会转向我,自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如此看来,不管这份请奖报告最终以何种方案上报上去,C永远都是最终受益者,而我的结果要么就是默默无闻,要么就是名单上的人对我深恶痛绝,毕竟挡人钱财,犹如断人手足。

反应过来躲过一劫的我在当天晚上继续和师兄就白天发生的事情电话沟通,师兄告诫我在工作中,只要对自己的利益不产生冲突,一般都不要反驳,更不要多说一句话。因为你的反驳很有可能打乱了别人的算盘,既然自身利益没有受损,何必枉作小人,让人怀恨在心呢。就拿白天的事情来说,我的名字已经在奖励的名单上,并且因为项目负责人的奖励和科长、副科长一样是单独列出,并没有因为平均而稀释金额,在对我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不反驳才是最好的做法。严格按照C的要求落实,不但满足了C作为科长的威严,让C认为自己掌握了话语权,还会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又得了钱又有了好的工作评价,还让领导对我有印象是最好的结果。

师兄在电话中还提醒了我一下,就算是最终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方案执行,那些多得奖金的人也不会感谢我,因为在这些人眼中,这都是他们应得的,反而我会让那些少得的人心生不满,无辜躺枪,教育我下次要学会利用这种机会收拢人心。我完全可以在给名单中的人申请奖金时,在C行动之前先把相关的消息透露出去,让名单中的人了解到到底是谁在帮他们申请额外的收入,更可以在消息中增加一些我在推进这项工作的困难,至少让别人心中知道我为了他们做了多少努力,不需要挟恩图报就能笼络人心,为何不做?

我也是在经过这件事情才知道很多时候看似是几页纸的问题,可背后实际的利害关系和相互博弈是非常复杂的,脑袋稍微少转一个弯,就会将好事办成坏事、将感谢变成抱怨、将机会变成障碍。很多时候事态发展的太过突然,没有琢磨时间,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有类似的经验教训,那就记住一条原则“只要利益不产生冲突,别人的话一般不需要反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